盧鉞的《雪梅》的意思:梅花與雪花在互相爭奪春色,誰也不愿認輸。文人騷客們都擱筆思量,要如何評議梅花與雪花的高下。梅花與雪花相比,梅花要稍遜雪花三分晶瑩潔白,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。
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,誰也不肯服輸。文人騷客難以評論高下,只得擱筆好好思量。
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,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。
《雪梅二首》作者,明?盧鉞。
其一:
梅雪爭春未肯降,騷人擱筆費評章。
梅須遜雪三分白,雪卻輸梅一段香。
其二:
有梅無雪不精神,有雪無詩俗了人。
日暮詩成天又雪,與梅并作十分春。
作者簡介:盧鉞,別名盧梅坡,宋朝末年人,具體生卒年、生平事跡不詳,存世詩作也不多,與劉過是朋友,以兩首《雪梅》流芳百世。
賞析
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、梅并寫。雪因梅,透露出春的信息,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。雪、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、冬去春來的象征。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,二者卻為爭春發(fā)生了“磨擦”,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,裝點了春光,而且誰也不肯相讓。
首句采用擬人手法寫梅花與雪花相互競爭,都認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,而且互不認輸,這就將早春的梅花與雪花之美別出心裁、生動活潑地表現出來了。次句寫詩人在兩者之間難以評判高下。詩人原以為一揮而就,由于難于評判,只好停下筆來思索。
后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。就潔白而言,梅比雪要差一些,但是雪卻沒有梅花的香味。“三分”形容差的不多,“一段”將香氣物質化,使人覺得香氣可以測量。將梅與雪的不同特點用兩句詩概括出來,妙趣橫生。
讀完全詩,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:借雪梅的爭春,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,也各有所短,要有自知之明。取人之長,補己之短,才是正理。這首詩既有情趣,也有理趣,值得詠思。[3]
yǒu méi wú xuě bú jīng shén ,yǒu xuě wú shī sú le rén 。
rì mù shī chéng tiān yòu xuě ,yǔ méi bìng zuò shí fèn chūn 。
譯文] 梅花和雪花互相爭春,誰也不肯服輸,這使詩人很作難,只好擱下筆來,費心加以評判.梅花雖白,但與雪相比,還差三分;雪雖清,較之于梅,則沒有梅花的幽香. 這首詩的含義就是說每個事物都是有不足之處的
《雪梅·有梅無雪不精神》
宋代·盧梅坡
有梅無雪不精神,有雪無詩俗了人。日暮詩成天又雪,與梅并作十分春。
《雪梅·梅雪爭春未肯降》
宋代·盧梅坡
梅雪爭春未肯降,騷人閣筆費評章。梅須遜雪三分白,雪卻輸梅一段香。
《雪梅·去年雪欺客》
宋代·朱槔
去年雪欺客,平地一尺深。謝遣東閣花,那雇西床琴。故人初不知,屋側乃見尋。悠然振永起,誰復明此心。
盧梅坡·雪梅
梅雪爭春未肯降①,
騷人閣②筆費評章③。
梅須遜雪三分白,
雪卻輸梅一段香。
【注釋】
①降(xiáng),服輸。
②閣,同“擱”,放下。
③評章:評論。
賞析
盧梅坡,南宋詩人。生卒年不詳。梅坡疑為其自號。與文學家劉過(公元1154年—公元1206年)友善。劉過有詞《柳梢青·送盧梅坡》:“泛菊杯深,吹梅角遠,同在京城。聚散匆匆,云邊孤雁,水上浮萍。教人怎不傷情。覺幾度,魂飛夢驚。后夜相思,塵隨馬去,月逐舟行。”
這是一首詠物詩。詩人以梅雪相爭立意,托物抒懷,揭示了人各有所長、各有所短的哲理。詩中說:梅花和雪花因爭春色而互不相讓,吵得詩人也要放下筆來,苦苦思量如何裁判。最后詩人煞費心思,分別從顏色和香味兩個角度來評價兩者。給出了梅無雪白、雪欠梅香的結論。詩人借雪梅之爭,告誡我們要有自知之明。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,也要看到自己的短處,取人之長,補己之短,方為正理。詩人擯棄了前人指雪為梅,或疑梅為雪的詠梅老調,而是運用擬人手法,翻出新意,既有情趣,也有理趣,令人叫絕。詩人《雪梅》共有兩首,另一首為:“有梅無雪不精神,有雪無詩俗了人。日暮詩成天又雪,與梅并作十分春。”
雪梅[ 宋?盧梅坡 ]梅雪爭春未肯降,騷人閣筆費評章。梅須遜雪三分白,雪卻輸梅一段香。
表達了作者對梅花的熱愛和贊美。